谁偷走了你的财富?-The man who make us spend
今天我们不谈投资,谈谈如何守住你的财富。我们都知道财富的小偷有两个:一个是通货膨胀,另外一个是无节制的消费,生产商总有一股魔力去驱使我们去消费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然而,我们可能并不真正需要它们。
一、计划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
过去我们消费,总把原因归结在铺天盖地的商家广告、营销人员过人的营销技巧以及自己非理性思考(冲动型消费)。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商品在它被生产出来那一刻就预设定了使用寿命。这种策略叫计划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is a policy of designing a product with an artificially limited useful life )。
灯泡里的奥秘
20世纪90年代,一份隐藏著惊天密码的文件随著东柏林墙的倒塌而问世,而发现这份文件的地方正是照明设备老龙头生产商欧司朗的旧址。
根据这份文件记载,在上世纪20年代,欧司朗召集了全球的几家主要的照明设备生产商在日内瓦秘密地签署一份协议,协议规定:他们统一把灯泡的使用平均使用从2500小时降低至1000小时,谁违反了协议将面临巨额的罚款,而他们对外声称的理由是:使用寿命长的灯泡会比较暗,用户必须在效能和寿命之间做出折衷。
墨盒里的计算器
在过去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打印机的墨盒会被安装一个计数器,这个计数器能准确地计算出一共打印了多少张纸。当这个墨盒打印的纸张达到预设定张数(例如1000张),墨盒就会停止工作,然而墨盒里的墨水还没真正地用完,但当我们把这个计算器重置一下,墨盒又能重新投入使用。
ipod肮脏的秘密
当年有名美国男子花了400美金购买了一款苹果公司旗下ipod产品,使用不足18个月,电池已经失效。后来致电苹果公司售后,售后称已经过了保修期限,需要自费更换电池,更换费用约为250美金。
由于换电池费用接近购买一台新设备费用,该男子并没有答应,后来其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个视频,宣称苹果ipod电池使用寿命不会超出18个月,这是苹果ipod肮脏的秘密。
其后,也有调查人员发现,位于苹果手机底部的螺丝是精心设计的五角螺丝,普通的螺丝刀是无法打开,必须使用专用的螺丝刀才能打开,但是打开了底部的五角螺丝后,里边的螺丝却是普通的螺丝口,这个用意大概就是防止用户个人进行电池更换的操作。
通过上边三个案例可以知道,所谓的“计划淘汰”现象,即产品在设计上被故意减少使用寿命,促使消费者频繁更新换代。
二有序制造不满理论
有序制造不满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了广告和媒体如何利用人们的不满情绪来促使消费。
苹果最新手机5s发布前夕,一群年轻的忠实果粉已经在英国街头的苹果专卖店排队等候,部分人更是提前十多天在这里占著位置,他们都想成为第一批体验到苹果5s的人。在他们排队等候期间有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果粉,问他们想买购买5s的原因,一个年轻人回答说:因为它推出了新的颜色,另外一名年轻人说:不太清楚,苹果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对于他们的回答,记者得到了一个结论:其实他们的手机并不是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只是这种换新的消费行为会给他们不满的情绪带来满足。
把这理论运用到极致的另一生产商就是当年的通用汽车。当年通用汽车生产的跑车,在性能上并没有多大的提升,他们只是在跑车配色方面做了创新,于是每年都推出新的跑车,这个跑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换了颜色,但是也不乏追求时尚而为之埋单的消费者。
有序制造不满理论的核心在于利用消费者的情绪漏洞,通过营销手段激发人们的不满情绪,使其产生购买欲望。广告常常呈现出一种“你现在缺少的就是这个产品”、“只有拥有这个东西才能真正快乐”等信息,从而制造了一种虚假的需求感。消费者因为对自身的不满而陷入购买的怪圈,不断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三、恐惧营销
人与生俱来会有一种对生命和青春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是符合人的本性。
我们知道胆固醇指标偏高与心脑血管疾病并没有直接关系,只能说明胆固醇指标偏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比普通人高。一旦有胆固醇偏高的都会服用一些他汀类药物,而他汀类药物制造企业会不断宣传胆固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症之一,正是这种对疾病的恐惧会驱使人们不断服用这种他汀类药物。然而,这时最明智的就是去看医生,让医生判断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是否需要服用药物。
在911事件后,美国人对自己生命安全有了更多考量,SUV车型在未来几年成为增长最快的汽车产品。因为在SUV视野高和体型大,会给到人一种天然的安全感,可以克服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然而在日后的调查发现,正是SUV的底盘更高,它在发生事故时翻车的概率是轿车的两倍有多,而小车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有60%是源于翻车,安全性并不被轿车要高。由此看出,主导人们购买SUV车型的更多是情感需要,而非理财思考。
四、把客群瞄准儿童
我们都知道成年在发生购买行为时,都会经过一些理性思考的,例如:我是否真的需要它,它的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主流的售价等。而小孩这个群体一旦有购买欲望时,他只会说:我要买,我要买。因此,商家会在产品设计时会把更多心思放在小孩需求挖掘的层面。
根据调查,美国家庭在购买类似汽车的大宗商品时,父母会征求小孩的意见。当年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销售遇到瓶颈,他们的市场推广人员和设计师就决定:既然不能把车卖给成年人,那就尝试把车卖给小孩。丰田设计师在一些小车后部座位设计成时尚有型的“将军”座椅,然后中间装上一块多媒体屏,十分符合当年小孩口味,后来强劲的销量数据也证明丰田的决策的正确的。
除此之外,把成年人变回一个快乐童真的小孩也是商家惯用伎俩。例如在动漫和游戏领域,因为一个成年人在游戏和动漫中能找回自己快乐的童真,其在消费时的思维模式也会变回小孩时代,变得冲动和不理性。
五、信用卡的出现
可以说,信用卡的出现成为了冲动和自我陶醉的即时消费主义推手。当年有英国学者做了一个调查,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一场球赛门票的拍卖会,对其中一组学生说中标后只接受现金支付,对另外一组学生说可以接受信用卡支付,结果被告知可以信用卡支付的那组中标价是只接受现金支付中标价两倍有多。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消费时如果要付一叠厚厚的现金,心理有一种疼痛感,但是如果我们刷卡消费,这种疼痛感会消失。其实严格来说,这种疼痛感只是延期到来,真正要付账单的时候才感受到这种痛感,因此使用信用卡支付有一种延迟痛苦的效果。
现在信用卡载体也有了创新,就如蚂蚁的“花呗”、京东的“白条”,以及分期购。这些都是信用卡消费主义的形式创新罢了,归根到底,这是商家的消费陷阱设计以及个人即时消费主义共同作用所造就的,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市场上永远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观看原片《The man who make us spent-无节制消费的元凶》。